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观

作者:赵纯锋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8-05-02 人气:2148

摘要:用“史料”说话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技能。史料实证观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依据史料重构历史的实证意识和实证精神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点。本文从当前课改新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阐释了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史料实证”观的意义,从历史学科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网络资源整合、创设问题情景、分析高考真题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史证实证”意识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引领学生在获取史料的基础上辨析和解读史料,并运用史料对历史进行分析、阐释和论证,以提升史料实证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  史料实证  方法  探究活动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史料实证”观的意义。

教育部于 2014 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新《课标》把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高考命题的常青树“史料实证”。“‘ 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是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今后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导向’何成刚”。史料是历史的基础,历史命题离不开史料,对学生素养的考查离不开史料实证,因此历年的高考都通过材料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观,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有调查表明,“当前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弱,阻碍对历史的真正了解,对历史认识混淆不清,往往依据网络小说,影视作品之类为依据得不出正确结论,对真正了解历史,形成正确史观,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学生史证素养亟待提高,历史教学急需重视史料实证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因此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的内涵。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其内涵主要: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史料实证素养与其它核心素养一样,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逐步养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史料为素材,通过对史料的分类、甄别分析史料价值,阅读、提炼史料信息并对史料信息正确解读,同时对历史结论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论证,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如何有效地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史料实证”观的方法。

(一)中学历史教师要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理论学习,做到心中有“史料”。

教师要树立起“史料实证”的教育理念,用史证观去研读教材,分析教材,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等问题上,自觉运用史料实证观备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觉渗透史证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运用典型材料论证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认真设计好教学目标——依托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挖掘史料作为史料实证观培养的出发点。

例如1:教学目标设计—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根源,可选用詹姆士一世1610年对议会训词:“君的身份是人世间最高的东西,因为国王不仅是上帝在人间的副手,坐在神的宝座上……《圣经》把国王叫做神,因此其权力经某种联系便可与神权相比拟……。”以材料为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由于天主教会和封建君主专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导致启蒙运动兴起的根源。在分析近代自然科技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兴起之间关系时可引用《世界文明史》中的一段话:“(伏尔泰认为)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用过解读材料充分证明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人们崇拜理性,使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进而推动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例如2:教学目标—难点知识分析:军机处是皇帝专权的工具。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军机处是皇帝专权的工具”这一地位时,可选用赵翼《檐曝杂记》中的“(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作为证据,论证军机大臣虽然地位显赫,但无决策权力,一切必须服从皇帝的意志,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君主专制极端强化,进而理解军机处只不过是皇帝专制的一个工具而已。

通过以上史料的分析和解读,既能实现教学重难点目标的突破使学生掌握构建知识体系,又培育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如果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能长期坚持重证据的史料实证教学,学生搜集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等能力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明显增强,随着史证素养的提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随之提高。

(三)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形象生动等优点开展“史料实证”的理论和史证方法的学习。

微课的优势在于内容具体、主题突出,声形并茂,对于知识的讲解和展示更加生动和细致。备课阶段充分利用网络海量的学习资源查找精选微课视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难点问题以微课视频辅助教学,对问题进行深入和细致地解析。例如:在讲解2017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42题时播放专家精解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形式,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示,分析试题类型、点拨答题思路、存在的常见问题、梳理答题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史料、理解史料、运用史料,培育学生用史料论证观点,强化“论从史出”的意识。通过微视频运用于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弥补教师某些历史理论素养方面的不足,还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开展历史探究活动课,提高学生史证能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方式转变,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例如:创设问题情景——秦始皇是否 “暴君”,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针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该如何回答呢?必须用事实说话,而这个事实就是史料。

【准备阶段】 针对问题,学生自主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秦始皇的各类相关信息,并带入课堂。

【课堂活动】 整个课堂分为三个环节来具体实施。

第一环节: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的家庭背景,生平大事,以及有关秦始皇的争议。提出本节课的主要议题:有人认为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认为他是暴君,你怎么看?

第二环节:教师介绍足够的学习资源,包括有关秦始皇的书籍、网站和视听资源。

第三环节:教学活动,一共有四个部分:取证→举证→质证→认证。

1.      取证阶段:

材料一:始皇无道,视杀人为狗彘。 ————晋朝人傅玄

材料二: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

材料三:当时秦总共人口2000万,除去妇孺老幼,就只剩下800多万……当时修筑长城的军队、戍卒以及犯人总共不下数百万人  ——影视作品《大秦帝国》

材料四: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2.举证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判断信息真伪,辨别史料价值,并根据其性质与价值进行分类。

3.质证阶段:审视史料可信度。 

4认证阶段:得出结论—秦始皇是暴君。

我们姑且不论“秦始皇是暴君”这样的结论正确与否,但是通过探究活动课的开展学生的搜集历史材料,分类、辨析等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五)在课堂上以高考真题为例,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史料、鉴别史料、运用史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观。

高考真题的史料丰富多彩(史籍文献、专家学者观点、小说等非正统史料),来源名门正派具有无可争议的真实性史料生动典型、鲜活感人、具有穿透力,史料叙述的语言客观、理性、准确。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最好的教材就是高考真题,如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真题就能有效提高学生认识史料、鉴别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

例题12007年上海高考文综卷有一个选择题:(考查史料真伪的甄别)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略)。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

 A.人物年龄  B.尺寸大小 C.创作时间    D.色彩浓淡

教师解析:黄道婆是元朝人,如果画像是元朝人所画,可靠性就较强,如果是后代人想象所画,可靠性就差。因此正确答案:C、创作时间。通过此题使学生掌握了鉴别史料的一种方法。

例题2:(2012·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考查史料的价值)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正确答案:D选项,此题的意图是考查史料的价值,要对史料价值进行分析论证。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述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运用史料、分析史料价值,进而准确做到史论结合。

通过分析讲解高考真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去认识史料、把握史料、运用史料,养成依据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对学生史证精神的培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史料实证观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是渗透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历史课堂上抓好了重证据的史料实证教学,就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实证态度与求真的实证精神。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才能顺应当代历史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嘉兴教育学院戴加平  专题讲座《基于核心素养的“问题解决”教学》2017.12

2)绍兴鲁迅中学  金利芳  专题讲座《史料实证——高考命题的常青树》2017.10

3)曹祺.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研究综述〔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