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与体会

作者:陈林静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8-07-02 人气:2679

摘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重要的心理活动形式之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改提出的重要任务,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从中学生写作实际出发,探讨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担当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实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有生有色地开展,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同时又是一项艰辛复杂创造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其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优势突显,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让他们写出彰显个性特色的好文章呢?这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还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按照老师的一致要求写作的现状,这种作文教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生命灵性和个体创新活力。我国学生接受作文训练早在小学三年级就已经开始,但是到了高三即将毕业准备参加高考时,只有极少数优秀学生才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美文来,多数高三学生还在重复使用小学、初中老师传授的老旧套路、呆板固定的写作模式,写出来的文章内容陈旧、思想肤浅,缺少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灵气,这不能不说是现阶段中学作文教学的败笔。那么,出现如此尴尬局面的作文教学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指导思想偏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标理解的不够深入透彻,没有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上作文教学课,课堂比较随意,不重视作文的批改和批注,作文讲评课蜻蜓点水,没有切重要害,重点不突出。更有甚者,作文课前没有认真备课,不作充分准备仓促上阵;有些教师在上作文课时仅在黑板上写上题目,不做任何要求和解释放手让学生随意写作;还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作文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训练方法简单低效,不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写作水平、个性差异,采用“一个标准”、“一个尺度”的训练方法,把作文教学当成职业技能培训课,如: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统一标准。这种生搬硬套、标准化的训练模式由于具有容易操作,快速出成绩的特点,而倍受老师们的青睐。长此以往,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作文,其结果必然是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认识肤浅、千篇一律,个性特征彻底散失。

(二)素材积累贫乏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观察生活,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才能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写出的文章才会充满时代特征、自然气息,公民责任和生命活力。但是,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家庭的过分照料,加之,“家庭—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节奏,学生缺乏生活磨练,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另外,由于电脑、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学生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互动越来越少,学生很难写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好文章。

作文的创新来源于生活素材的累积和语言知识的储备。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通过获得新知识来更新自己的旧知识。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发费的时间有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学生阅读习惯调查》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约70%的中学生每周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4个小时,约20%的学生每周阅读课外读物时间不足2小时,更有甚者,约10%的学生每周从来不翻阅课外读物,他们的课外读物仅仅是教辅练习。可以想象,一个缺少课外阅读的学生是不可能写出新颖独特、个性鲜明、思想深邃的一手好文章来的。

二、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与途径

(一)拓宽知识视野,奠定创新基础

生活感悟、社会实践、自然探索是写作的基石和创作源泉。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互联网产品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与交往。中学生普遍眷恋、沉迷于互联网上的虚幻世界,对生活体验、社会实践、自然探索缺乏兴趣,作文自然成了无水之源,难以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来。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走进开放的社会,走入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开展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实践劳动和科学实验,从而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延伸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养成多读、多记、多思、多议的良好习惯。师生不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相互交流所思所得。此外,在课堂上生成一些时下热门的话题,鼓励学生在上课时积极参与讨论、辩论,把学生思辨的热情激活,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倡导学生在志愿服务、课间休息、茶余饭后等闲暇时间与亲朋好友交流所见所闻,报刊、网络、电视上报道的新闻以及发生在身边的事件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好习惯,为日后作文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放飞思想观点,培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形成不敢创新,怕越雷池半步的思维定势。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不过分迷信教材老师,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1、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打破思维常规、进行反方向思索的非常态的思维方式,有“倒行逆施”、“ 背道而驰”之意。逆向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古人所说的“翻案法”就是逆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经典案例。

鼓励学生写商榷文章或观后感。从全校、全年级或优秀高考作文中选择几篇典型作文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供同学们浏览,要求每位学生写一篇商榷文章或观后感或同题异构作文,倡导学生打笔墨战、“口水战”,开展大争论、大辩论,让学生自由放飞思想与观点,让思想观点在相互碰撞中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有效激发出学生创作的满腔热情。

引导学生创作质疑作文。对经典故事、名人名言等提出合理的质疑,创作出观点新颖独特的质疑作文。如创作《舍得孩子,套得了狼吗?》、《三个嗅皮匠抵不了诸葛亮》、《严师未必出高徒》等,鼓励学生不迷信教材老师,要有向传统和权威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翅膀,是全方位、多视角思考问题,获取科学结论,其主要特征是标新立异、新颖独特。因此,培养学生作文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题目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以为题进行话题作文,可从不同方向立意:(1)从伞的功能特点上:伞能遮阳挡雨。盛夏酷暑,热日炎炎,伞充当遮阳工具,顶住烈日,避免人类烈日暴晒,既保护了人们的皮肤,又把清凉带给人类。暴风骤雨,伞使人们免受淋漓之苦。伞具有把苦难留给自己,把便利让给别人的高尚风格。(2)从伞的发展历史上看,经历了叶伞、羽伞、纸伞、绫罗伞、油布伞到现在制作精良、功能齐全的车伞、帽子伞、自动伞等形形色色的伞,折射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3)有学生联想到伞的其他寓意:腐败分子、黑社会势力的保护伞。对这种严重破坏国家法制和社会秩序的所谓保护伞应给予零容忍和重拳打击。学生想象空间被打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文的立意自然新奇独特,尽显学生的个性特征。

总之,随着新高考由分省命题逐步走向全国统一命题,创造性思维在全国卷作文中的地位突显,得到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和深入研究,对提高我国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娇曼,新课标下关于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 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