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舞台有你更精彩

作者:傅雅幽 来源:教研室 日期:2019-02-28 人气:2666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有困惑,有迷茫,更有收获。本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老师教学的角度阐述课改带给师生的变化。从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尝试用各种教学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分制中感知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尤其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实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困惑、激情、催化剂、即兴、合作

弹指一挥间,一晃新课改已有十年有余。这一改革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来得彻底和坚决。这一改革使过去被称为“小三门”的音乐和美术学科也第一次扬眉吐气起来,用学分制的方法来评价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教师有更大的教学空间和选择的余地。因为摆在我面前的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教材,如人音版的、湖南版的、花城版的、陕西版的等等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最终我们选择了人音版的教材,但是其他的教材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宽阔的教学思路。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的高中音乐鉴赏学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下来,我感触颇深,这中间有苦也有乐,有喜也有忧,不妨与大家分享分享吧。

一、困惑——旧传统与新学分的矛盾

不止是我个人对新课改好奇,学生们更好奇。在以往的初中音乐课中,学生们大都把它当成休闲课,因为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现在他们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拿到相应的学分。在我想象中,学生们应该是既期待这样有别与往常的音乐课,又担心拿不到学分怎么办。我的紧张情绪也不亚于学生。

一遍一遍地解读新课标,研究新课本,查找相关音乐资料,我希望新课改的第一堂课既能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又对今后的音乐鉴赏课更加期待。从本意上讲,我是不愿意学生因为要拿学分而不得不认真听课的,这也不是新课改的精神。在新课改的音乐鉴赏模块内容上,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1)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2)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时代、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3)联系姊妹艺术及相关学科,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论。(4)能对作品及音乐生活现象恰当评价及选择。我个人理解为那是一种素质的培养,是一种音乐精神的熏陶。

过去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希望学生安静安静再安静,因为音乐是需要静静地去聆听,细细地去品味的。现在却不同。既要安静地聆听,又要热烈地讨论,还要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所感所想。我喜欢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反映,因为那样会使我更有激情。所以对新课改我也是充满信心的。

二、激情——音乐课中的催化剂

生活需要激情,音乐更需要激情。音乐鉴赏课中的激情从何而来?从对音乐所产生的共鸣而来。有的人天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强,有的人则弱。如果只让学生静静地聆听,而不要求做任何的表达,可能连老师的课堂激情都将渐渐消失。新课标就提出了更多的互动要求和参与课堂活动的要求。因此,我特别注重每堂课问题的设计这一重要环节,备课时,我总在想,要设计怎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本课的重点,又能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欲望?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必都在课本上,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与本课内容相关。我个人认为,老师不必把一堂课上得太满,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老师讲太多了,学生自然就不想讲,也不敢讲。相对较容易的教学内容,可以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小组,不妨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这样又促使学生课前必须查找相关资料、小组集体合作,从而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和评价音乐的能力。这样的课堂也就变化多端,而非一成不变的。我想,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喜欢变化,因为有变化就有不确定因素,有不确定因素才有激情,而我们大家都需要这样的激情。

三、即兴——似准备而非准备

课前的准备固然非常重要,但课堂的即兴发挥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前不久,我听过一堂八年级的音乐课,内容是《瑰丽的电声》。一看课题就知道是介绍电声音乐的。我想象着课堂热闹欢腾的场景,因为电声音乐几乎就可以说是通俗音乐的代名词,是初中、高中学生最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老师的课前准备相当充分,连什么时候说哪一句话都精心设计和准备了,但是,我却有一种不怎么舒服的感觉,再看学生们,反映冷冷的,仿佛就是在看老师表演,没有一点想参与的欲望,对老师的提问也无动于衷,无论老师怎样提示,就是没有学生愿意回答。我替老师着急的同时,也迅速地在思考原因,固然有学生的原因(这个班级学生比较乖、静)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老师——缺乏课堂上必要的即兴发挥。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必要的,但课堂的激情却往往来自恰到好处的即兴发挥。这种即兴来自老师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关注他们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反映,是温是火?是冷是热?并做出快速的反映和课堂的必要调整。而不是不管学生反映如何,都得把自己课前准备的话说完,一切按部就班。试想一下,这样的课上一节学生还能忍受,多上几次不打瞌睡才怪呢。

所以,我个人认为,精心的课前准备应该包括课堂的即兴发挥。我们可以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导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上,而不是强行把他们赶过去。因而,我特别在意每堂课上学生的反映,学生喜,我就欢;学生忧,我则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激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四、合作——让我们的课更精彩

这里指的合作,不单指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协作;老师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包括老师与学生间的良好合作。老师也是人,不是万能的。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告诉学生:新课改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也将学习和不断探索,并且希望和大家一起合作,把新课改进行到底。所以从现在开始,上课不止是老师一个人的任务。我要求大家充分发挥电脑学习的优势,主动搜集相关的音乐资料,拿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对学生搜集的好资料,我及时给予表扬并保存。学生们不但不会笑话老师,而且会因为老师的鼓励而更加努力。例如:在上《非洲歌舞音乐》这一课时,课前我请中心发言组准备相关资料,我自己也上网搜集大量的非洲资料,有风景的、人文的、地理的、音乐的等等,并精心制作了许多教学幻灯,课堂上,中心发言组也带来他们小组合作的成果——介绍非洲民间音乐。我发现,他们搜集的关于非洲民间的乐器和我找到的不太一样。我太高兴了,学生的介绍结束后,我也把我搜集到的非洲民间乐器展示出来,学生们很兴奋,我也很开心,因为我们资源共享了,我们就又多认识了几种非洲的民间乐器。

再例如《沈心工与李叔同》这课内容,介绍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两位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及其重要的代表作品。表面上看这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透过他们,认识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音乐的特点。在认真学习研究教材之后,我为这节课设计这样了这样几个重要的环节:(1)作曲家的介绍由学生来完成(本课的中心发言组讲解)(2)根据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请学生学唱几首学堂乐歌,每小组任选一首的旋律来做填词练习,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每个小组的作品一一展示。(3)补充这一时期其他的音乐作品。在第二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先是每小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填词任务,接下来,学生朗诵他们的词,老师弹唱,供大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学习。

新课改还将继续进行,摆在我面前的也将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我喜欢这样的改变,也将为这一改变付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