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一中杰出校友简介(二)

作者:admin 来源:校史馆 日期:2004-11-25 人气:11703

30、陈声政 男,福建闽候人,196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当年经统配到我校任教,历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1988年1月起任我校校长,1991年9月调福建公安专科学校任教务处副主任。他在我校工作近三十年,忠于教育事业,勤恳自律,注重学校办学水平稳居地区前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长期任教高中,精通教学业务,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善于总结教学经验,论著丰硕,教学论文《打开语文审美教育曙光之门》于1990年获省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他在省、地中学语文界具有较高的声望,曾任福建省语文学会理事、南平地区语文学会会长。

31、王渊华  男,福建福清人,别号五味斋主,1950年生。1974──1975年在我校工作余年,现专门从事竹片书法艺术创作,是举世公认的唯一的竹片书法艺术家。他学书以传统为本,拜古碑名帖为师,并得名家指导,艺乃日彰。七年前他试以长不盈尺的竹片代笔,把墨韵淋漓的毛笔书法移植到竹片书法之中,成功地写出真、行、草、隶、篆各种书体的鸿篇巨制,形成气势雄遒,刚柔相济的独门艺术──王氏竹片书法,为中国书坛增加了一个新书(笔)种。他的作品先后获得“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硬笔书法艺术大展”金奖、全国硬笔书法家作品巡回大展一等奖等16次奖项,作品被分别收入《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大观》、《中国硬笔书法作品金库》等十多部大型书籍,还入选《中国翰园碑林》,并在全国和新加坡、日本、港台等地巡展,广为欧美、东南亚、日本、港台等地人士所收藏。杨成武老将军、书坛泰斗沈鹏以及大批党政领导、书坛名家为他题写展标和题诗题词。1992年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国际艺术中心举办的《国际首届王渊华竹片书法艺术展》上,首次展出四卷“天下最长卷──无接头百米”八万余字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他是我国书坛上跃起的新星,新华社、《中国文化报》、《人才》杂志,以及北美《世界日报》、日本《创风》、香港《文学报》等数十家国内外报刊相争发了新间或专题报导。多部电视新间片先后在中央台、福建台、南平台播出;《王渊华与竹片书法》专题艺术片已连播;《天下最长卷》、《王渊华竹片书法》专题片,陆续在美国等海外电视台播出。由福建台新闻中心、东南台海外中心和美国中文台联合拍摄、海峡两岸十大文化名人同题片名的《王渊华竹片书法艺术》电视专题片也正在筹拍之中。我校九十周年校庆展览已展出他的佳作,使我广大校友和来宾一睹他作品的风采。

32、曾振    男,1922年出生,福建光泽人。1935年秋季以邵武熙春小学五年级学生越级报考我校入榜第二名,后因光泽改录江西,遂转江西南城就学。后考入并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社教系及政治大学高等科,制宪后首届高等文官考试教育行政人员,获优等第一名。历任中学校长、专科学校讲师、教育部科长及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委员等职。1954年获芝城帝波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及北科州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并发明多种殊类同和器,迭任大学教授、系主任。现任美国国务院约聘通译、华府大学教授。曾代表白宫济贫教育顾问委员会在各州考核教育。公余曾任芝加哥区中国学生学人联合会主席、华府国建联谊会总召集人、华府政大校友会会长、幸福家庭促进会创始主席及幸福家庭双周刊主笔等职。

33、黄建  男,邵武人,1926年7月生。1942年毕业于我校(当时为省立邵武中学)初中,1945年格致中学高中毕业,194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大学时代加入地下党,任厦门大中学生联合会主席,领导学生运动,解放前夕奉命上山打游击。解放时参加厦门市接管工作,历任厦门军管会交通组组长、船务股股长、港务科主任科员、代科长。1952年奉中央组织部令调航空工业部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工作,历任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航空工业部中航技术总公司驻香港总代表、深圳中航技术总公司副总经理等职,是我国第一代航空发动机专家,主持研制我国各种型号的歼击机发动机工作,参加我国第一次军用飞机出口谈判,为我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4、何定  男,1930年7月出生,福建光泽人,1948年6月在我校高中毕业。同年升入福建协和大学,一年后留学美国公教大学,1961年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理工博士,尔后任美国玛州大学分子物理实验所研究员、美国通力公司高级科技研究员、美国海洋工程实验所高级工程师,现任美国船舶研究中心所音学研究部主任,行使科技研究、行政管理之职务。著有有关热力学、音波辐射、音能测量技术、噪音控制技术等论文。曾发明有关音能测量、噪音控制方面的仪器。被列入美国东部名人录(`75/`76)、美华名人录(`80)、世界名人录(`95)、美国名人录(`96)。

35、李宋贤 男,泰宁人,1931年9月生,1949年于我校高中毕业,翌年考入厦门大学,1956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物质结构研究生毕业。曾任福州物化教研室主任、固体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为福州大学化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晶体生长理论等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出了非线性光学晶体的二次极化率矢量模型。筛选出三种新型的非线性光学性能良好的有机晶体材料,培养出有实用价值的POM单晶,受到美、法等国同行专家的关注。主持研制的仔猪促长素,具有明显的促长抗病功效,社会效益显著。曾获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各一项。论著丰硕,合作翻译的F.Deniel and R.A.Alberty《Physical Chenistry》已出版。

36、黄族和  男,邵武城关人,1929年6月生。1950年于我校高中毕业,1954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化工系,经统配到福建省水产局工作。1958年调厦门制革厂,完成了鲨鱼皮、海豚皮制革技术研究。1962年调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前后任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90年晋升研究员。主持完成了“人造鱼翅”等多项研究,曾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研制的“三和胶营养胶囊”在1994年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学术研讨会上获“兰十字”金奖。曾向国家申报五项发明专利。1985年受国家派出到秘鲁、斐济、澳大利亚、新加坡、莫桑比克等国家考察渔业或工作。1993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特殊津贴”。

37、姚至公 男,1933年2月出生,邵武城关人。1951年在我校高中毕业,1954年于东北地质学院首届专修科毕业。从事找矿和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大型耐火粘土矿、中型铝土矿、蚀变型金矿多处,先后主持勘探了特大型枣阳金红石矿、荆襄磷矿、保康磷矿、大型随州重晶石矿。1981年──1983年主持地矿部首批跨省成矿远景区划项目之一的重大科研,预测有矿的地区中的大、中、小型金银矿床,两次获地矿部科技成果奖。自1958年起一直任湖北省第八地质大队的技术负责人、1963年任大队总工程师、1987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3年9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著有《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金银及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远景规划》等;论文有《湖北大阜山金红石矿床地质特征》、《鄂西晚震旦纪陡山沱期磷矿地质及岩桐古地理》等。

38、邱绪光 男,邵武一都人,1952年于我校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厦门大学机械系,1953年因全国院系调整,入南京工学院动力系学习,1956年毕业分配到北京航空学院任教,1958年考取留苏研究生,1961年在苏联动力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回到北航,1988年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以理论娴熟、有独到见解见长,成果卓著,曾获学院教学一等奖、科研二等奖、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功等多项奖励。多次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作为动力专家经常参与航天工业部科技成果鉴定会。他身居京城,情系故乡,担任我市经济技术顾问和北京邵武联谊会会长,为家乡建设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39、吴亚俊  男,邵武城关人。初中和高一在我校学习,1953年在福州高级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57年毕业,分配福州高级中学任教,历任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1983年入学中央教育行政干部学院,后任福州市教育局长,局党委副书记,中共福州市委候补委员、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中共福州市教育委员会书记,中共福州市委委员,福建省人民代表。并兼任福建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福州市教育学会会长等职。一九五八、一九五九两年均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是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论文在《人民日报》、《福建教育》、《中国青年报》以及《中国俄语教学》上多次刊登,主要论著有《开拓多元化、有活力的办学新路子》、《学习“三个面向”,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等。

40、葛荫榕  男,1935年出生,邵武城关人。现任河南教育学院生物系主任、教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先进工作者。1953年于我校初中毕业,1953年考入北京师大生物系,1957年毕业后,先后在河南大学、河南师大、河南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59年和1983年先后在东北师大和华东师大跟随学部委员傅桐生和钱国桢教授深造。他在探索和研究生物活动中,经常深入山川田野开展动物区系的调查,在经济动物开发利用和有害动物的防除及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出版专著四部,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20余篇,对推动动物学科的研究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控制鼠害、防病保粮、抑制流病,起到了积极作用曾获得省级重大成果奖7次,《全国新编志书》一等奖,4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其论文分别被美国权威杂志《生物学文摘BA》及大会论文集收录。  

41、魏启宗  男,1953年在我校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57年毕业,分配地矿部江西省中心实验工作,历任厂长,标准计量室主会、科技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他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和非金属矿开发应用研究工作,经长期探索和研究,取得了数十项科研成果,其中获部级科技成果奖二项,60余篇论文分别于《分析化学》、《化学试剂》、《中国技术监督报》等十多家报刊发表,部份还被国外有关部门收录和采用。出版《钨矿石分析》专著一部,对发展和探究矿产业有突出的指导作用。由于科研成绩卓著,被收入《中国专家名人辞典》。

42、傅尧暄  男,1935年11月生,邵武城关人,1953年于我校高中毕业,同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以第一名入榜。1957年毕业后经统配到广西兴安一中任教,1971年调回邵武,历任教研组长、校际教研中心组长,教务处副主任、主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1988年起任邵武一中副校长,多年分管教学,主持教研工作。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1986年被选为省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1年评为我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年被评中学特级教师。论著丰厚,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作《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规范的探索》发表于国家级杂志《课程、教材、教法》上;个人或合作出版论著有《中学化学手册》等七本。现兼任福建省化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南平地区化学教研会理事长、福建教育学院特聘教员。他悉心培养了成批青年教师,被誉为“人梯”,《福建教育》、《奉献者的足迹》均以专题作了报导,入选国家教委编的《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大典》个人篇。

43、李正午  男,1934年8月出生邵武城关人。1948年8月──1953年7月就读于我校初中至高中二年级,建瓯一中高三毕业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1958年毕业。现任福州大学纪委书记、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兼省人才研究会理事、省第二届高教学会理事、福州市作家,1995年评为研究员。主编或参撰著作有:《福建省高校教学经验论文集》、《科技教育学引论》、《中国著名大学概览》、《福建教育志》、《福州大学校史》、《桃李芬芳话当年》、《校园诗词》、《古典文学阅读词典》等。论文丰硕,其中《故乡情思》获省国庆四十周年散文征文一等奖;《科技教育学引论》获省专著二等奖;《论潜人才的发现与培养》获省人才研究会三等奖。入选《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人物》、《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等辞书。

44、张著偶  男,1937年出生,邵武和平人,小中高职称。1952年毕业于我校初中部,同年考入建阳师范学校,一九五五年师范毕业后,长期任教于邵武中、小学,历任教导主任、校长、党支部书记、邵武市第七届人民代表等职,被评为福建省科学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他十分关心农业生产,因为江西交界的高寒村庄不能种植双季稻,影响农民生活,就在桂林中学建立气象哨“管天支农”,经多年观察,总结出“三寒”(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影响种植双季稻规律,写出《战“三寒”,种成双季稻》等科普文章。论文《三寒与双季稻关系的探索》论文,获1979年省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著作有《群众管天》、《诗人笔下的物候》、《物候观测小记》、《山青花红凭探索》、《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等。1992年获福建省“繁荣科普创作奖”。

45、邓荣鑫  男,1938年4月出生,福建长乐人。1957年在我校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南京工学院机床制造及工艺专业,1959的转学惯性导航仪表专业,1962年毕业分配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至1970年。1970年3月调四川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分院工作,1986年该单位改为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至今,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处长、现任性能试验处处长、研究员。1965年负责建立“B──50标准振动台”;1975年负责并参加了“低频振动标准装置”的研制;1979年负责研制建立了“低频垂直向振动国家基准装置”和“低频水平向振动国家基准装置”;1981年参加研制建立了“中频振动国家副基准装置”;1990年负责研究建立了“中小冲击加速度校准装置”。1978年曾随振动计量考察小组,赴日本考察;1986年随国家总局工业测试考察团赴美国考察;1989年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